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5大AI制药产业集群

智药局 智药局 2023-08-18

作为当下最应景的行业赛道,生物医药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。
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,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为3.57万亿元。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。


而在此前梳理的中国AI制药版图里,绝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分布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苏州及杭州5大地区,显示出极强的聚集效应。


它们各自的发展规模如何?有着怎样的产业特色?又吸引了哪些AI制药企业呢?


北京:北研南产

主要园区:中关村生命科学园、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

科研院所: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医学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

AI药企(18家):百图生科、深势科技、华深智药、望石智慧、哲源科技、星药科技等


北京是京津冀发展生物医药的核心,总部经济、科研优势突出,有强研发驱动力、强研发支持、龙头企业基础等方面的城市基因。


人才资源上,坐拥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医学科学院、北京大学等国家级教研机构,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7名,中国工程院院士49名,数量合计占全国40%以上,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支撑。


此外,北京市以国际大型医药集团、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企业为主,在各细分领域都拥有龙头企业。


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昌平中关村生命科学园、亦庄生物医药园、大兴生物医药基地、昌平生命科学园,整体呈“北研南产”布局。

北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,地理位置优越、产业基础相对较好,满足药企研发需求。目前已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、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,近500家创新型医药健康企业。


南部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,园区规模大,利于大规模产业集聚,以生产落地为主导。


2021年,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角井(北京)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AI新药研发平台落成,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药企进行药物靶点发现和筛选、药物作用机制探索、特异性抗体优化等工作。


图:中关村AI新药研发平台落成典礼

据智药局统计,北京市现有17家AI制药企业落地,成立时间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早期,大多在15年-18年之间。代表企业包括百图生科、深势科技、华深智药、望石智慧、哲源科技、星药科技等。


上海:“1+5+X”

主要园区:张江高科技园、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等

科研院所:上海交通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中医药大学、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

AI药企(15家):晶泰科技、英矽智能、深势科技、冰洲石生物、寻百会生物、锐格医药等


上海突出“张江研发”引领,打造以创新化药、生物药、高端医疗器械三大细分领域为主、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。2021年生物医药产值超过7000亿元,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高居全国第一


科研资源上,有5所高校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,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、复旦大学药学院、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;另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、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等6家生物医药研究所,以及36家实验室及研究中心。


目前,上海市已形成以张江生物医药基地(张江药谷)为轴心,“1+5+X”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。

张江药谷由国家科技部、中国科学院、卫生部、药监局和上海市政府五方共建。不仅吸引了礼来、默克、罗氏、强生、红杉资本、勃林格殷格翰等一批跨国巨头落户,更集聚生物技术和医药医械创新企业1400多家

近年来,张江也在AI制药领域持续发力。


据张江药谷不完全统计,2022年园内宇道生物、元炘执药、英矽智能、达歌生物、爱信智耀、智化科技等7家AI制药企业完成融资,总额超10亿元;此外还达成了多起AI合作。


2021年10月,在陈凯先、蒋华良、饶子和三位院士的倡议下,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正式成立,如今累计成员近25家


图: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成立仪式现场


根据相关规划,到2025年,张江AI生态内将集聚300家活跃机构、30个创新联合体、30个赋能平台,AI助力每年新增30个一类新药管线。


深圳:一核多中心

主要园区:坪山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、深圳国际生物谷

科研院所:深圳大学、南方科技大学、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、深圳湾实验室、深圳医学科学院

AI药企(13家):晶泰科技、未知君、中以海德、埃格林医药、新合生物、云深智药等


深圳处在粤港澳大湾区,相较于北京、上海两地,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起步较晚。


其优势在于国际化环境好,人才与资本吸引力强,目前在医疗器械、基因检测与诊疗等领域产业优势突出。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收1986亿元。


该市打造“一核多中心”产业格局,坪山为生物医药主园区,福田区、光明区、龙岗区、大鹏新区等协同发展。坪山区毗邻东莞、惠州两市,是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重要门户,截至2022年6月,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内有近1000家企业。

国家基因库落地后,这里的基因检测实力得到显著加强。如今深圳重点突破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研发、工程细胞构建、抗体工程优化、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关键和瓶颈技术。


2015年,国内最早成立的AI制药公司之一晶泰科技率先落地于此。目前,深圳已吸引了未知君、智药科技、溪砾科技、中以海德在内的13家AI药企


今年7月,深圳市政府颁布《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;随后颜宁教授宣布归国,在坪山区成立深圳医学科学院,均显示出当地发展生物医药的决心。


苏州:一核多区

主要园区:苏州BioBAY、张家港医疗器械高新产业园

科研院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、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

AI药企(8家):英矽智能、腾迈医药、双运生物、予路乾行等


12月3日,苏州市发布“生物医药十二条”。具体包括,设立总规模100亿专项基金、丰富债券融资渠道、优化企业资产、支持向CRO/CDMO转型等,近半数围绕金融领域制定。业内人士称,将加速当地产业集群发展。


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,高新、太仓、吴中、昆山多集聚区共同发展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6月底,该市生物医药产值达2400亿元,全市聚集生物医药企业3800余家

地理位置上,苏州背靠长三角经济圈,距离上海仅20分钟高铁车程。因在企业生产、运营、员工生活等方面的成本低于上海,对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吸引力大。


不过作为地级市,这里的高校、研究机构等长期以来相对较少,人才短板较为明显。主要园区包括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、张家港医疗器械高新产业园等。


以苏州BioBAY为例,瞄准了biotech领域的初创企业,不少初创企业如今都成功转型为biopharma。现有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、基石药业、康宁杰瑞、亚盛医药等23家上市公司;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亚洲也落地于此,吸引了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。


园区总裁殷建国表示,未来会重点关注7个新兴方向,包括核酸药物、新型递送平台及技术、AI制药、蛋白降解PROTAC、基因/细胞疗法、ADC等。2021年底,英矽智能入驻BioBAY。


截至目前,BioBAY已汇聚包括晶泰科技、英矽智能、未知君、宇道生物等AI制药企业;另外,园内新格元、艾博生物、再鼎医药等药企也对外达成了多起AI合作。


杭州:一核+四园+多点

主要园区:钱塘区医药港、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

科研院所:西湖大学、杭州市人工智能研究院

AI药企(6家):德睿智药、西湖欧米、剂泰医药等


杭州是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“后起之秀”,但与上海张江、北京中关村等地区仍有差距。2021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760亿元。上个月《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》出台,生物医药已作为杭州重点发展产业。


该市以“一核四园多点”布局模式,建设了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。其中一核为钱塘区,四园为高新区(滨江)、萧山区、余杭区和临平区。目前已集聚了以贝达、华东医药、启明医疗、泰格医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3000多家。

核心园区杭州医药港小镇,主要聚焦生物制药、医疗器械、生命医学、数字医疗四大领域。引进了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、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、中国药科大学(杭州)创新药物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平台。


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,杭州市已落地6家AI制药企业,分别是西湖云谷智药、西湖欧米、德睿智药、碳硅智慧、剂泰医药、珞米生命科技,均成立于2020年之后。


写在最后


总体而言,基于地缘位置、政策支撑、科研资源等要素,5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呈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。


北京和上海起步早、科研资源丰富、龙头企业居多,产业规模处于第一梯队,已进入千亿级别;苏州、杭州作为后起之秀,通过政府大力招商、出台优惠政策,加之生活成本更低,生物药创新企业更为活跃。


归其根本,生物医药产业是技术、资本、人才、产业环境等多维度的比拼,未来持续的增长动力更需要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


不管是具有先发优势的北上深,还是苏州、杭州等后起之秀,都需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源头创新,打造利于成果落地的产业环境,才能在生物医药赛道上持续立于不败之地。


参考链接:

亿翰智库、前瞻产业研究院《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链全景图谱》
https://sz.shenkexin.com/news/info-policy-4198.html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SBy69QSynQQNKQPGyFgSw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Y-crYQ0GE3mAKc-Gl6p_Q


—The End—

推荐阅读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